論現代陶瓷設計的裝飾美
-
小陶陶
2019-04-24 1727
10440
在世界設計潮流中,設計和裝飾緊密聯系,淵源變化。隨著工業(yè)機械文明的推進,設計和裝飾由不分彼此到逐漸分離,輻射出現代工業(yè)文明時代人們極簡的功能追求。而在中國設計界,學習世界建筑潮流的同時,美術師或建筑師出身的室內設計師形成中國特色———強調裝飾性,設計與裝飾的分分合合最終在中國融為一體。
面對中國蓬勃發(fā)展的經濟形勢和日新月異的建筑群體,作為一名設計師,我們應該提升哪些?作為建筑設計師我們應該補充哪些?建筑設計師蔣滌非將帶領我們追溯世界建筑史上設計與裝飾的淵源與變化,通過一線項目負責中的實例解讀,為大家在設計和裝飾的實際工作中,提供些許啟示。
世界潮流中設計與裝飾的淵源變化
第一階段 設計與裝飾不分彼此
設計與裝飾最初是合二為一,不分彼此的。最初的很多建筑,如雅典衛(wèi)城和它的雕塑,羅馬斗獸場和空間內的柱飾與柱頭,萬神廟穹頂的細節(jié)構造與整體完整空間設計等等。這些標志性的建筑最早都是由雕像家在做,不同的裝飾作為結構性的構建和整體設計融合為一,形成一個完整設計的空間。裝飾不僅呈現出藝術美感,同時也顯示出結構構建的功能性作用。
再到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裝飾性越來越強,融合得更加完美。巴黎圣母院入口雕刻著大量精美裝飾,這些裝飾是設計的核心要素,通過這樣一些千百年來雕出來的裝飾,形成這些建筑規(guī)劃和細節(jié),打造出千百年打磨出來的裝飾痕跡,成為建筑的核心要素。精致的構造,建筑師豐沛的情感,形成裝飾與設計相結合,塑造出帶有宗教氛圍的建筑空間。
試想,如果這樣的古典建筑缺乏了裝飾的構建,那它們就不是獨特的,就是不完整的。因此,這時候的設計與裝飾互為表里,不分彼此。
西班牙的圣家族大教堂,建造了900多年,哥特式建筑呈現的裝飾性更加明顯。那是個非常崇尚精神和裝飾與設計的時代,越是有精神性的時代,裝飾越豐富。因為裝飾是表達我們內心思考和向往的思想與情結的體現。那個時代在沒有很好的設備與科技的狀態(tài)下,一代代設計師和工人,打磨、裝飾著對宗教的崇奉情感,把這樣一個建筑物,裝飾與設計完美地結合起來,產生巨大的空間震撼感。這些設計裝飾的完美融合,是快餐時代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在那個時代沒有設計師和室內設計師、雕塑家的分別,他們是三位一體,所以那個時候是完美時代。文藝復興想回到古典時代,就是因為那個時代它的精神性、物質性結合得非常好。
第二階段 設計開始去形式、輕裝飾
上世紀20年代至80年代,隨著現代主義建筑的興起以及工藝美術運動的發(fā)展,設計與裝飾開始分道揚鑣,各自都強調自身的重要性,強調表達本身的一些特點。
20年代到50年代,是工藝美術運動發(fā)展和國際風格的現代主義運動時期。
新工藝美術強調裝飾,將裝飾作為一個獨特的表達形式,剝離于具體建筑的設計展現出來。將古典裝飾的細節(jié)圖案,包括欄桿花草等豐富細節(jié)題材,運用現代機器技術制作形成大批量的裝飾構件,大大擴建了裝飾構件的內涵。此時的裝飾比古典時期更加多元化和飄逸,但是也顯現出機械復制化的特點。新工藝美術運動總的來說就是走向新的裝飾性。
與此同時,現代主義運動開始興起?,F代主義建筑強調工人主義,房屋和廠房的設計十分簡潔,該主義認為裝飾是一種偽裝和虛偽,是一種犯罪,呈現出“去”裝飾化的要求?,F代主義建筑風格時期,代表的學派是芝加哥建筑學派,他們強調“功能”在建筑設計中的主要地位,明確提出形式服從功能的觀點,力求擺脫折中主義的羈絆,要求建筑回到功能的本體,強調房屋的設計是對我們基本功能的滿足,主張簡潔的立面以符合時代工業(yè)化的精神。這就誕生了工業(yè)設計專業(yè)和近代許多設計流派匯集的德國魏瑪鮑豪斯建筑學校。這個學校在成立伊始就樹立了以設計與技術作為支撐的發(fā)展和設計路徑,學校強調設計與技術為基礎,強調功能。受其影響,現代主義建筑風格呈現出功能主義特征?,F代主義建筑的主要倡導者勒·柯布西耶在名作《走向新建筑》中提出了著名學說———住宅是“居住的機器”,強調的是房子的設計對我們基本功能的滿足。德國著名建筑師密斯凡德羅提出了“少即是多”的著名風格論斷,現代主義運動中,建筑師設計都是非常簡約的,在形式上提倡非裝修的簡單幾何造型。他們推崇“上帝在細節(jié)中”,認為一切表達的情感和精神的價值都應該在細節(jié)中間來呈現??傮w來看,現代主義運動中,建筑回歸居住功能,設計普遍十分簡潔,去形式、輕裝飾的態(tài)勢比較明顯。
第三階段 強調設計,拒絕附加裝飾
發(fā)展到上世紀70、80年代,出現了后現代主義運動。后現代風格比較多元化,比較復雜,追求時尚與潮流,注重居室空間的布局與使用功能的完美結合。在設計和裝飾方面,后現代主義運動的建筑極其簡約,注重裝飾和實際完美融合,強調設計,拒絕一切附加的裝飾。代表性的建筑有美國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美國電話電報大樓等。
有位女醫(yī)生設計的全玻璃住宅,全部透明。她在其中為她的客戶安排生活和工作。像這樣的建筑完全只有設計,拒絕一切附加的裝飾,極其的簡約。包括我們看的美國國家美術館也是非常簡潔的,把建筑設計和裝飾完美地合為一體,包括材料的把握都拿捏得非常好。還有幾個后現代的設計師設計的后現代建筑,我個人覺得比較矯情。后現代主義理論家文丘里,設計的住宅建筑等,正好跟中國的傳統(tǒng)復古結合起來了。做些裝飾構件,那么這個裝飾與建筑之間形成了某種結合,事實上后現代主義在中國包括全世界也就興起了20年,然后又回到了現代主義風格。
后現代主義的建筑風格非常注意工藝技術的表達。盡管上世紀二十年代一直到七八十年代,各種風格,各種流派繽彩紛呈,是個非常多元化的時期。但是,都非常注意工藝技術的表達,尤其大量使用鋼制構件,將玻璃、瓷磚等新工藝,以及鋼制藝制品、陶藝制品、硅藻泥環(huán)保產品等綜合運用于室內。包括怎么刻畫玻璃表達透明感,怎么表達鋼材的鋼性、力量、節(jié)奏感。鋼與玻璃成為現代主義的核心材料,核心手段,比如密斯凡德羅就是個非常偉大的鋼與玻璃的設計藝術家。
中國建筑融合中的設計與裝飾何去何從?
中國的設計與裝飾交融性強
上世紀,國際建筑風格在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運動中,呈現出繽彩紛呈、風格多元的藝術特色,設計與裝飾逐漸分離。對于中國來說,上個世紀80年代,國內設計師深受美院影響發(fā)展起來,包括中央美院、中央工藝、廣美、天津美院、四川美院等全國著名的美術學院。中國設計師的美術基礎非常強大,這為國內的裝飾奠定了美術基礎,也促成我國設計師形成了與國外不同的特色———設計師強調的是裝飾性。在中國,設計和裝飾具有交融的特點。 去年湖南省室內設計大會上,建筑學的學生多年后活躍在室內設計師中間,說明盡管設計與裝飾在國際視野中分分合合,紛紛擾擾。但是在中國最終是融為一體的。那么,作為一名設計師,我們應該提升哪些方面?作為建筑設計師我們應該補充哪些?
在建筑藝術界,設計的元素和裝飾的構件在很多地方、許多方面都融合得非常好。以株洲博物館的新館為例,就很具有裝飾性和設計感。用玻璃與鋼材做成的這個亭子,就很精美,它的設計與裝飾完全交融在一起,在上面的尺度上進行交融,這體現的功力很深厚。包括用鋁隔窗,做成仿木頭的,采光的這些細節(jié)跟空間的表達,它的這種裝飾在三維像素里的存在,都使得這種裝飾和設計風格完全融為了一體。此外,日本美術館就通過鋼與玻璃,將它要表達的東方情節(jié)在這些室內空間中表達出來了。跟別的建筑相比,它的裝飾性和設計感,確實融合得最好。
融合必須把握好材料的性能
責任編輯:陳莎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