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良:借鑒古陶瓷的制作韻味 融入新的審美需求
-
小陶陶
2019-06-13 藝術中國1698
11570
陳明良 展示傳統(tǒng)手拉胚工藝
出生于陶瓷世家的他,雖延續(xù)著祖先們的藝術血脈,但作品仍有鮮明個性;雖以傳統(tǒng)為師,但不斷在創(chuàng)新;從古瓷中獲得不少創(chuàng)作靈感,他踏上收藏古瓷之路。本期“國禮大師”帶你走近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德化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大師陳明良,聽他的國禮創(chuàng)作故事以及他與德化瓷的故事。
金磚國禮,《日光》
精益求精 設計20多種造型
陳明良說,此次被選用的國禮作品是一件花瓶。為了讓國禮的核心更加凸顯中國元素,講好中國故事,他參考宋元時期出口瓷器,設計了一系列中國元素的混合。單造型就設計了20多種,名字也想了很多個,有繁花錦繡、祥云、節(jié)節(jié)高……最終選了如意尊作為基礎造型,并將閩南特色,如廈門日光巖、閩南古厝、泉州南音,以及中國竹等元素納入,特意設計了五個節(jié),體現(xiàn)金磚五國繁榮昌盛。
螭龍瓶 曾被首都博物館永久性珍藏 14x30
佛光普照44x12x45
陳明良說,此件作品燒制難度非常高,在各個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他都精益求精,如采用古代堆貼工藝,一不小心,在燒制時就容易起泡;花瓶高60厘米左右,大造型,燒制時易變形。為了攻克難關,讓花瓶燒出溫潤通透,他下了不少功夫,一直在修改調整。最終燒了100多件挑選出10多件,只要有一點點瑕疵都直接處理掉。
“我根本想不到自己能榮幸參與國禮瓷的創(chuàng)作。接到任務后只有一個信念,就是要做出最好的作品來。”陳明良說,他共有7件作品入圍,其中一件被選用。其實,早在2015年陳明良創(chuàng)作的《梅花瓶》被贈送給文萊王儲穆赫塔迪·比拉。王儲拿到禮物后,對德化白瓷的制作工藝給予高度贊賞。值得一提的是,陳明良的父親陳天棋,早年也曾創(chuàng)作過國禮作品。
陳明良說,歷史上,德化瓷大量出口,都是歐洲皇家貴族在用。此次金磚會晤,德化瓷作為招待嘉賓的餐具、贈送嘉賓的國禮等,一定會讓此前很少人知道的德化官窯、貢瓷引發(fā)更多人關注。
福如東海30x16x27
以古為師 不斷學習再創(chuàng)新
陳明良出生于陶瓷世家,從小跟隨父親學習德化日用瓷的燒造技藝。16歲,陳明良開始了拜師學藝的道路,向師傅陳其泰學習雕塑。同年,他從德化第一瓷廠調到了德化陶瓷研究所工作。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陳明良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民間日用器型與傳統(tǒng)德化窯手工藝的不同,為了提升傳統(tǒng)手工藝的技藝,他總是廢寢忘食地練習、摸索、燒造。1983年,年僅19歲的陳明良獨立創(chuàng)作的《千手千眼觀音》在香港問世,轟動了藝術屆,從此在中國陶瓷界一舉成名。這件作品被行家譽為“瓷雕奇觀、古今獨創(chuàng)”。4年后,陳明良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陶瓷廠。
平安如意, 2017
志在書中42x25x72
在陶瓷創(chuàng)作中,陳明良秉承著“以古為師,不斷學習再創(chuàng)新,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說真正的創(chuàng)新是要在讀懂內涵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作,把傳統(tǒng)做到極致、做到最精。收藏古瓷,給了陳明良無盡的創(chuàng)作靈感,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陳明良就有意識地收藏德化古陶瓷。 2005年5月他將所創(chuàng)和所藏的陶瓷作品集于一館,取名“瓷藝堂”。目前藏有從商周至民國時期的3000余件古瓷器,藏品分為人物瓷塑、青花五彩、日常生活器皿等幾大類別,是目前最為齊全的德化窯白瓷珍貴標本,也是融德化窯古陶瓷文化藝術與德化陶瓷歷史研究于一體的私人藏館。
祥云瓶,腹徑23.5cm高40cm
南無觀自在菩薩
最近,陳明良正忙于創(chuàng)作現(xiàn)代花、鳥等造型題材的陶瓷作品,為他即將在法國辦個展做準備。陳明良表示,這些作品和他此前傳統(tǒng)題材居多的作品雖不同,但作品仍舊有中國元素、中國工藝。他說,希望有更多的德化作品代表中國的名片,不用語言交流就能讓外國友人明白中國的符號、中國的聲音、德化的故事,力爭讓德化更多的白瓷成為世界各地和平交流的文化使者。(早報記者 陳小芬 通訊員王雙季 林婉清 文/圖)
責任編輯:黃敬偉
